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教育又是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因材施教。可是,不少家长的口头禅是“恨铁不成钢”。其根源是企图“立竿见影”,恨不得孩子在一个早上就变成天才;但其后果只是高分低能的“绵羊”。钢和铁各有各的用途,只要有铁的本质,又处理得法,都可以变成好钢;人与人是有个体差异的,只要有良好的素质,未来都可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。
孩子不是罪犯,父母不是法官;可是,在家庭中其实经常会“上演”各种“私设公堂”的悲剧。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多次发现了类似的问题,这些“恨铁不成钢”的父母们,是否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呢?
在家教心理咨询中,许多家长经常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,罗列“罪状”,但并未认真分析孩子为什么有些表现不尽人意。五年级的小同是有名的“闹将”,班上1/3以上的同学都被他打过,为此,老师三天两头请家长。小同的父亲或母亲一从老师那儿回来,“家庭审判”便“开庭”了:你怎么又打人?你干吗把人家的铅笔踩断?看你,长这么高了什么也不懂!你说,什么时候改?你说,学习这么差,怎么办?你说,下次考多少分?……小同噘着嘴一言不发,于是爸爸的巴掌就落在了小同的屁股上。往往是妈妈躲出去了,爷爷或奶奶来替小同求饶。父母规定小同下学后必须马上做功课,不能出去玩,可是小同经常趁父母没下班时偷偷跑出去玩;而且在外面一玩就忘了时间,还不时与别人打架或闯点祸。父母出于无可奈何,才带小同来找心理医生。小同对心理医生说:“我恨父母,他们天天‘审’我,其实有时是老师冤枉我的,他们从来不听我解释,他们不讲理!我就不听他们的话,什么时候他们不打不骂我了,我就改!”
事实证明,“家庭审判”不利孩子成长。家长的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态度,都是自以为是为孩子“好”,而往往不择手段,就像打铁炼钢不会掌握火候,常常把“热处理”和“冷处理”弄颠倒了。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的矛盾冲突,这就可能引发孩子的反感、说谎和反抗情绪,甚至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。尤其对待进入青春期阶段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或中学生,更不能成天抱着“恨铁不成钢”的、虎视眈眈的敌视态度,那样很容易造就一个“逆子”。
请家长们学一学“打铁”的本领,如果您能够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“脉搏”,就能够锻造孩子的心灵;多一点理智的冷静,少一点情感的冲动。